P2:氟、氯、溴、碘性质相似,因都成盐而总称为卤素;锂、钠、钾、铷、铯性质相似,因氢氧化物都是强碱而总称碱金属
P6:能层符号:K、L、M、N、O、P、Q
P6:能级符号:1s、2s、2p、3s、3p、3d、4s、4p、4d、4f
P8:原子光谱:发射光谱、吸收光谱
P8:图1-4 Li、He、Hg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P8:图1-5构造原理(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示意图
P10:书写电子排布式时,一般情况下,能层低的能级要写在左边,而不是按照构造原理顺序写
P10:能级交错 构造原理是一个思维模型,是个假想过程,是被理想化了的
P11:价电子层,简称价层
P11:科学史话——离散的谱线 原子光谱为什么是离散的谱线而不是连续的呢
P12:概率密度、电子云、电子云轮廓图
P13:原子轨道、空间运动状态 常用电子云轮廓图的形状和取向表示原子轨道的形状和取向
P14:泡利原理: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它们的自旋相反
P15:资料卡片——电子自旋
P15:轨道表示式(又称电子排布图)
P15:洪特规则:基态原子中,填入简并轨道的电子总是先单独分占,且自旋平行
P16:能量最低原理:在构建基态原子时,电子将尽可能地占据能量最低的原子轨道,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P16:整个原子的能力由核电荷数、电子数和电子状态三个因素共同决定
P18: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
P21:图1-19 元素周期表分区的简图
P22:图1-20 体现对角线规则的相关元素
P22:原子半径大小取决于两个相反的因素:电子的能层数、核电荷数
P23: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P23: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
P24:资料卡片——为什么B、Al、O、S等元素的电离能比它们左边元素的电离能低
P24:键合电子:原子中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
P24:电负性: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P25:鲍林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了理论计算,以氟的电负性为4.0和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电负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
P28:T5
P29:T7、T11
P31:T5、T8
P32:T11
P34:共价键具有饱和性、σ键(s-sσ键、s-pσ键、p-pσ键)、σ键的特征——轴对称
P35:π键、π键的特征——镜面对称
P37: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
P37:共价键的强弱可用键能来衡量。键能是指气态分子中1 mol 化学键解离成气态原子所吸收的能量
P37:键长是衡量共价键强弱的另一重要参数。键长是构成化学键的两个原子的核间距
P38:键角:在多原子分子中,两个相邻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P39:T5
P41:图2-5 红外光谱仪原理示意图
P42:图2-8 质谱仪原理示意图
P44:资料卡片——一些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
P44: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可用来预测分子的空间结构
P44:VSEPR的“价层电子对”是指分子中的中心原子与结合原子间的σ键电子对合中心原子对上的孤电子对。多重键只计其中的σ键电子对,不计π键电子对
P45: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1/2(a-xb) a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x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b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最多能接受的电子数
P46:由于价层电子对的相互排斥,可得到含有孤电子对的分子的VSEPR模型,然后,略去VSEPR模型中的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便可得到分子的空间结构
P47:由于孤电子对有较大排斥力,含孤电子对的分子的实测键角几乎都小于VSEPR模型的预测值。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对分子空间结构的预测少有失误,但它不能用于预测以过渡金属为中心原子的分子
P47:杂化轨道理论是一种价键理论,是鲍林为了解释分子的空间结构提出的
P47:杂化中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可用形成π键,而杂化轨道则用于形成σ键或用来容纳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
P49:可以先确定分子或离子的VSEPR模型,然后就可以比较方便地确定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P50:T7
P52:分子的极性:正电(δ+)中心与负电(δ-)中心是否重合
P53:判断分子的极性:依据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的向量和、或者根据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是否重合来判断它是否是极性分子
P53:资料卡片——臭氧是极性分子
P53:科学·技术·社会——表面活性剂和细胞膜
P54:键的极性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P55:范德华力
P56:氢键 氢键是除范德华力之外的另一种分子间作用力 图2-25 常见氢键的类型
P57:分子间氢键、分子内氢键
P59: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此外,相似相溶还适用于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如果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
P60:手性异构体、手性分子
P62:T7
P63:T8、T9、T10
P66:T12、T14
P68:等离子体:由电子、阳离子和电中性粒子(分子或原子)组成的整体上呈电中性的气态物质
P68:离子液体是熔点不高的仅有离子组成的液体物质
P68:晶态、非晶态、塑晶态、液晶态
P69:液晶:热致液晶、溶致液晶
P69:绝大多数常见的固体是晶体,只有玻璃、炭黑之类的物质属于非晶体(玻璃又称玻璃体,炭黑又称无定形体)
P70:表3-1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P70:晶体的自范性:晶体能自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所谓自发过程,即自动发生的过程。不过,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要一定的条件。晶体呈现自范性的条件之一是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玛瑙是熔融态SiO2快速冷却形成的,而水晶则是熔融态SiO2缓慢冷却形成的。
P71:实验3-1 制备晶体的三种途径
P72:晶体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 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P73:晶胞、常规的晶胞都是平行六面体、无隙并置
P74:晶胞是8个顶角相同、三套各4根平行棱分别相同、三套各两个平行面分别相同的最小平行六面体
P75:晶体结构的测定:X射线衍射实验
P77:T5、T8
P78:分子晶体:只含分子的晶体 大多数分子晶体的结构有如下特征:如果分子间作用力只是范德华力,若以一个分子为中心,其周围最多可以有12个紧邻的分子,分子晶体的这一特征称为分子密堆积 氢键具有方向性
P80:资料卡片——镁与CO2反应
P80:天然气水合物
P81:共价晶体:金刚石、低温石英
P82:常见的共价晶体还有:某些单质,如硼、硅、锗和灰锡等;某些非金属化合物,如碳化硅(SiC,俗称金刚砂)、氮化硅(Si3N4)等
P85:T7、T8
P86:金属晶体、电子气理论
P87:能带理论
P88:离子晶体
P88:科学·技术·社会——离子液体
P89:过渡晶体:四类晶体都有过渡型
P90:混合型晶体:石墨:分子晶体、共价晶体、金属晶体
P91:资料卡片——硅酸盐
P91:科学·技术·社会——纳米晶体 当晶体颗粒小至纳米量级,熔点会下降
P93:研究与实践——明矾晶体的制备
P94:T11
P95:实验3-2 少量固体溶于水
P95:四水合铜离子、配位键
P96:配位化合物:金属离子活原子(称为中心离子活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成为配体或配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P96:实验3-3 硫酸铜与氨水反应
P97:实验3-4 氯化铁与硫氰化钾反应
P97:实验3-5 氯化银与氨水反应
P98:超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分子聚集体。超分子的重要特征:分子识别(分离C60和C70、冠醚识别碱金属离子)、自组装(P54 图2-20细胞和细胞器的双分子膜)
P100:T4、T9
P103:T15、T16
P104:实验活动 简单配合物的形成
回归教材复习提纲
1.回归教材复习提纲——人教版新教材化学必修第一册
2.回归教材复习提纲——人教版新教材化学必修第二册
3.回归教材复习提纲——人教版新教材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