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觉得很Low?人家10岁就开始搞了
有人说,2021上半年的教育热词,应该是“职普分流”,但到下半年,毫无疑问就是“双减”了。
这俩事儿其实有因果关系,不过咱们好多人,把因果想反了。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中阶段就要职普分流,等于给咱们修了两条高速路,其中一条自然就不那么堵了,结果肯定是减压减负;而不是反过来说,此处限行限速,非逼着你改道。
从时间上看,“职普分流”作为一种政策导向,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比“双减”要早的多得多。
1990年那会儿,中职教育的在校生,就已经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5.7%,到了2008年,职普招生比1:1.03,基本平分秋色,实际上已经达成了,今年3月份教育部文件里要求的——
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
推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但是呢,你挡不住这些年高校扩招啊,简直是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长,还是拿2008年为例,那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多一点,到2020年,就成了54.4%,翻了一倍还不止。
这样的话,原来考专科的,现在就有可能上本科了;原来遗憾落榜的,现在有希望读上大学了,这对于高中生肯定是利好。再加上,头些年咱们国家身处的发展阶段,恰好是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薪资收入、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等,都不是太好的时候。
这样一来二去,读职业院校,特别是初中毕业就进职校,成了一件很Low的事,祖国的花朵从小就要立志,冲高中、考大学、上名校,方为人生赢家,为了不落入那50%的职教圈,家长还能怎么办?就是咬牙、跺脚、交钱、报班……
这时候如果有人说,初中毕业都15了,分流恨晚,应该10岁就甄别分类,准备分开站队——你是不是特想打他一顿?
但这世界上,还真有一个和中国很像的国家,确实是从10岁,就开始分流了,而且没怎么“鸡娃”,还搞成了个发达国家——没错,就是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共16个州,有15个州,初等教育最高就到小学四年级,然后这批10岁左右的孩子,进入定向教育阶段(也称适应阶段),开始准备第一次职普分流。
说到这儿,至少有两个槽点:
德国和中国,哪里像了?
10岁开始分流,不是胡来吗?
02 拿着补贴来上学,毕业还能进“大厂”?
首先说,德国和中国类似,都是原住民大陆型国家,当然二战后德国在适度吸纳移民,深层原因并非圣母而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这里就不展开说了;都是制造业立国,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教育,其实在这方面,德国算是中国的师公。
咱们中国的教育体系师承自苏联,强调标准化和纪律性,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大学曾提倡细分专业的专才教育,1952年院系调整,拆分综合性大学,拆出了一堆专门或专科学院。
平心而论,这套办法其实挺好用的,普鲁士(德国)、苏联、中国,都是在起步晚、底子薄的情况下,迅速崛起成为工业国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效培养出大批量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既如此,那么师公走过的路、踩过的坑,是不是对徒弟徒孙有借鉴呢?
确切地说,德国那边也不是一分定终身,在大学毕业之前,至少有三次职普分流和回流的选择机会,体系挺复杂的,也不展开说了,有兴趣可以看下面的配图。
这里主要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也是德国享誉世界的一个大IP,读完了您再考虑,要不要给孩子分流?
严格来讲,典型的“双元制”不是高等教育,而是有点类似于,早年间中国的那些“半工半读”的技工学校。
不同的是,当年咱国家这些工读学校主要是企业办学,德国则是独立的全日制职业学校(通常为公立)。但作为学生,又是校企联合招进来的,要跟企业签合同,算是可以领工资的企业学徒工。
培养方式当然是工学交替,但是以企业为主,在企业和学校的时间,大致在3:2甚至4:1。
最重要的成本分摊方面,以2016年的数据,政府直接财政投入占比28.5%,“双元制”合作企业71.5%,其他年份也差不多是个比例。
乍一看,企业方面亏大了,但帐不能这么算,因为你能积极参与双元制培养,本身就是实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非常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并吸引银行投资。事实上,德国有大约20%的企业参与了双元制培养,主力都是西门子、博世、宝马、保时捷等等“大厂”。
我找到2012—2013学年的数字,参训学员(学徒)的培养支出,平均每人不到1.8万欧元,扣除学生在企业实习创造的效益,每人净亏是5400欧。每培训出一名合格学员,联邦政府会额外再补贴4000—6000欧,注意是联邦财政哦,每年都有4.5亿欧的专项储备,保证这笔钱足额准时发放。而且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了,学员毕业后在企业岗位上绝对即插即用,忠诚度还高,因此节省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都算上,你说企业是赔是赚?
当然这个事不光资本家高兴,家长和学员(学徒)更高兴,就让你们点灯熬油读大学吧,我不用“鸡娃”,孩子还能挣工资、学本事,毕业以后一样能进“大厂”,收入也不见得就少很多,性价比超高。
嘿嘿……其实这“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的黄金期之后,这些年正在逐渐衰落,从最高峰时三分之二适龄生源在读“双元制”,到2013年,大学新生的数量,历史性的第一次超过了双元制职教新生。德国那边也在反思,拿出各种补救和提升策略。
03 劳动价值不匹配?难道《资本论》说错了
各路专家学者研究成果一大堆,我只说说我个人的一种解释:就是钱不好挣了。
给水暖工月薪十万,比大学教授挣得还多,你看职教火不火?
这种劳动力(复杂劳动)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
还记得咱们前头讲2012—2013学年,双元制培训费吗?每名学员平均1.8万欧元,扣除实习创收,企业平均净亏5400欧/人。那就是说,一个小白学徒工,三心二意半工半读,在企业一年实习,就能创收12000多欧(折合人民币9万多元)?
德国商场一台标价649欧的空调,安装费高达1349欧,换在国内来看,就是在某宝将近5000块买个变频冷暖机,要给工人师傅交10000多块的安装费——这也合理吗?
更不要说,美国制造业的黄金时代,一个没读过大学的芝加哥汽车工人,足以养活一位全职太太,2—3个孩子,外加至少1条狗和1辆车,每年还能坐飞机出去度假——这也太不合理了吧?
劳动是光荣的,也是平等的,但是上面的这些劳动,真的不存在价值虚高吗?
那我就只能理解为,这里有隐形的补贴,未必是财政直接撒钱,而是一个行业对另一个行业、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这样的群体补贴。
早年间,西方国家垄断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手握巨量研发优势,赚取了大量垄断高额利润,蛋糕做得非常大,自然舍得切一块下来,给“芝加哥汽车工人”,大家一起乐。
上世纪90年代,打隧道必需德国盾构机,每台1亿美元,为了防止技术泄密,德国人来做维修和服务时,还不让咱看。
没办法,中国人自己搞,2015年,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大直径盾构机下线。到如今,国产盾构机占国内九成、海外七成的市场份额,杀得日本产最先进的盾构机,标价仅为500万美刀;
高纯度多晶硅,曾经的西方垄断价一公斤400美刀,08年以后中国自己研发制造,如今一公斤绝对卖不过20美刀;
核电站空冷塔,美国人卖9000万一台,中国人自己攻克技术难关,直接500万拿下;
青霉素当年是珍稀药品时,辉瑞公司10万单位售价35美元,如今在中国货的冲击下,20万单位大概3.5美分……
你可以说,这是垄断资本家在喝全世界的血,但换一个角度讲,他们是靠了研发人员和科研岗位,才赚取到这样的利润,然后补贴给“芝加哥汽车工人”,保障他们获得超出自身劳动价值的收入。这实际上,不就是高端产业对低端产业和基础制造业的补贴,是盾构机研发工程师对空调安装工的补贴,是普通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补贴吗?
如今,在新能源、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等新技术浪潮下,德国不能说落伍,但是已经不能像传统制造业那样,赚取垄断高额利润了,那么高端产业对于职业教育和基础制造业的补贴,也一定会隐形地下降,“双元制”自然也就不那么诱人了,德国孩子也要被“鸡娃”,抢读大学了。
当然,双元制本身也有先天缺陷,单一企业学徒工的模式,更适应一板一眼的传统制造业,并不适合培养创新型的复合技术人才,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不过落差最大的,还是美国的产业工人,制造业空心化之后,金融资本迎来了“春天”,五大湖区却迅速变成“铁锈带”,群众当然不乐意,要去国会大楼打砸抢了。
可以说,如果德国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上没有新的突破,赢取新的高额垄断利润,“双元制”就一定不会重返昔日辉煌。
04 “母亲”和她的儿女们,如何奔向“共同富裕”
我做个假设,让你来当“祖国母亲”,家里几十个孩子,禀赋各不同,你会让他们都去拼名校,甚至说,去考同一个热门专业吗?
都知道这玩意好、挣钱多,但不是所有孩子,都能玩得转的。
咱们国家政策层面的新表述,是这样的,大家耐心读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在经济和人口等方面的承载能力,支持其他地区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方面的功能。
这里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今后就继续保持发展优势,“挣钱养家”;对于“其他地区”,也不是只管“貌美如花”,母亲准许他们不给家里交钱,或者少交钱,只要在粮食、生态、安全等等方面,各出各的力就好了。
为了你们也能过上好日子,母亲也许还倒给你们贴钱呢。
从发展的角度上看,这不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职普分流”吗?
中国自古讲究“家国一体”,那么我们每个家庭的孩子,是不是也该像祖国母亲的孩子们一样,适当分流呢?
至于咱们最关心的,分流以后的收入问题,如果我家孩子能过上当年“底特律汽车工人”的生活,从性价比上说,那还真没必要往高学历上挤了,就让隔壁老王和他儿子悬梁刺股搞科研去吧。
当然还有社会地位,就像那些长期拿补贴的孩子,在祖国大家庭的地位会不会很Low?
新疆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是陕西、湖北等等内地省份不能比的;
西藏对于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是珠三角、长三角不能比的;
黑龙江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是香港、澳门不能比的……
这些因素不是简单的GDP就能描述清楚的,但是,几位大哥大姐能安心挣GDP,实现自我价值,这些因素一个也不能少。
就好比一个大家庭,总要有人在家照顾老母饮食起居,有人晚上给全家值班站岗,有人每天洒扫庭除……这些贡献不能直接用钱来衡量,但是其他姊妹在外面挣了钱,你该不该交给母亲,让母亲补贴给那些兄弟姐妹呢?
所以,补贴者给被补贴者的,并不是一种施舍,甚至谈不上感谢,而是理所应当的“价值兑付手续费”。这个词是我杜撰的,不一定对,就是说——你的岗位或行业价值再大,离开“社会兑付系统”,这个价值根本体现不出来,你也应当向系统内,交一笔兑付手续费。
但没有饮过风、咽过沙的现场施工人员、没有一线的基础制造业工人、没有后期的巡检维护人员……这个隧道工程根本开不起来,您的设备就没人买——他们就是帮您兑付价值的人。所以,他们的收入不应当只包括简单劳动的价值,还应该有这一块“价值兑付手续费”。这也许就是“底特律汽车工人”得以优渥生活的秘密。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你得首先创造出“价值”,然后全社会才能收“兑付手续费”。
说白了吧,您先得研发出盾构机,而不是巨量输血买进口货;
您先得有实施大型工程的组织能力,而不是事事求教洋鬼子;
您还得有共同富裕的初心,不能挣了大钱就忘了老娘和默默付出的兄弟姊妹。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咱们家里还不宽裕,母亲只能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先保证大哥大姐吃好睡好,出去多挣钱养家;现在家里生活改善了,是时候,也该让其他弟妹跟着一起改善了。
我再总结一句就是,不会大富大贵,但一定会大有改观,不远的未来,每一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特性,做出性价比最优的选择,亲手创造有尊严的生活。
暂无评论内容